養出好胃口的孩子 營養師媽媽陳燕慈的育兒祕訣
2010-11親子天下特刊 作者:顏秀雯
孩子從六個月開始可以吃副食品後,湯、粥、食物泥就開始紛紛出籠,但有時孩子卻不買單,著實令父母難為又擔憂。
「嬰兒對味道是有感覺的,」陳燕慈說,因此雖然只是湯湯水水的食物,也可以感受到好不好吃。有些媽媽會用小肋排熬湯,「因為一歲以下孩子飲食中,脂肪必須佔四○%,比成年人還高」。她建議用大骨頭熬粥、熬湯,因為大骨頭脂肪含量較高,比小肋排更適合。
由於陳燕慈的孩子小時候有過敏體質,基本上不採用海鮮類的食材,以大骨頭熬湯,加上高麗菜、玉米、牛蒡,鮮味、甜味就都有了;有時也可以多點變化,「非過敏體質的孩子,就可以用小魚乾、海帶熬日式高湯」,雖然一歲以下孩子飲食以原味為主,「偶爾可以加一些些味噌,多點不同的選擇」。有的父母在孩子剛吃副食品時拿捏不準分量,無法判斷孩子吃得夠不夠,要對照營養建議表格又太困難。陳燕慈表示,七~九個月大的嬰兒一天能吃下二分之一碗稀飯就相當足夠了。最好的判斷指標來自於體重,當孩子轉換成以副食品為主後,體重未增反降時,就可能是吃太少了。
飲食要多元,營養才均衡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蔬果攝取量容易不足,「水果有甜味,孩子接受度較高,但蔬菜卻不是。」陳燕慈指出,此時就要施展魔法,「把蔬菜包入水餃內,或是做成沾醬,如菠菜泥」。
另一種是替代法,以具有同樣營養素的蔬菜替換,如孩子不吃紅蘿蔔,就用南瓜取代,「做成濃湯,或者加上一點點糖蒸熟」,都是不錯的選擇。
另一方面,陳燕慈也很注重飲食的多樣化,同種類的食物也要力求多元,「因為營養上,沒有一種食物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種。」即使是蔬果,也不能都只吃香菇、高麗菜、紅蘿蔔等,可以用顏色掌握,深綠色、深黃紅色系蔬果也要攝取。
因此,陳燕慈儘量不讓孩子外食,因為便當菜色往往固定於某幾種。孩子上幼稚園時,「我還看了幼稚園的菜單」,為孩子們的健康把關。
小孩子蔬果若吃不夠,膳食纖維太少就容易便祕。忙碌的陳燕慈會在夏天早上為全家人準備綜合蔬果汁,香蕉、芭樂、蘋果是基本成員,有時加上牛奶、六分之一個鳳梨,或者加入甜菜根、一點點西洋芹增加纖維質,或者加入養樂多。假日時,下午也會再來一杯,冬天因為天氣較冷,會看狀況調整。
因為孩子有過敏體質,陳燕慈較不使用瓜類、奇異果。另外她發現,葡萄柚可能也不太適合某些孩子。陳燕慈還會加入堅果類,例如芝麻、腰果、松子、南瓜子、葵花子、核桃。堅果類除了有好的油脂,還可以增加礦物質鋅、鎂,而鋅常被提及與免疫力有關,「加入芝麻粉後,孩子說喝起來有渣渣感,如果介意,父母也可以用濾網稍微過濾,喝起來更順口」。鋅除了在堅果類中找得到,海鮮食物含量也不少,但孩子若容易過敏,雞、豬、魚肉或肝中也吃得到。
除了天然食物外,可以提供維他命B群來源的酵母粉也是父母可運用的輔助品;「在白飯上灑一些,還可以促進胃口;冬天時,可以加在熱可可、溫牛奶中,」陳燕慈說。
太小的孩子,因為抵抗力較低,則不適合吃生菜沙拉。在進食上,陳燕慈提醒,小朋友胃容量小,一餐飯中,水果如果多了,就可能吃不下其他東西,「同樣容量中,麵、飯等主食體積要佔多些」。另外,「讓孩子手抓食物吃,可以增添趣味,又可以幫助孩子感覺統合」。
其實,孩子的飲食照顧基本的原則就在於均衡、多樣化,以及儘量攝取天然食物,過與不及都不好。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