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摘自:
Baby Home 採訪/ BabyHome內容發展部
蕭婷文 諮詢專家/職能治療師 王宏哲

最近在餐廳或是一些公眾場合裡,常見到三五好友團聚一桌、或是家族同遊的「大人們」的聚會。間雜著爽朗的笑聲和此起彼落的閒聊聲,好不愉快。但定眼一看,「大人們」的聚會原來也有帶著小朋友一起來,他們似乎十分乖巧,聚精會神地盯著桌上的平板產品,用小手在螢幕上熟練地滑動著。

許多父母是不是充滿感謝:「自從給小朋友玩3C產品後,我們開始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做自己的事?」或是偶爾自豪地向朋友說起:「我的小孩好聰明,才2歲就已經會自己開關平板電腦、自己找遊戲玩了。」


但如果和你說,太早使用、過度依賴3C產品,不但影響孩子的成長發育、還會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


這樣講是不是認為有點危言聳聽呢?


和許多爸爸媽媽談起這個話題,許多人第一聯想到的是:這些跳動的螢幕動畫應該會傷害到眼睛吧?(許多爸爸媽媽也都有視力受損的經驗)但事實上,影響的不會只有視力,過早或過度使用3C產品,你應該注意的還有:


1.
手指習慣滑動導致精細動作協調差


2.認知能力與手眼協調能力明顯退步


3.專注力與創造力變差


4.出現社交障礙、情緒失控


5.沉迷成癮、不聽管教



這無關教養方式的選擇,而是事關孩子未來的心智發展。


3D
2D-學習「平面化」


兒童發展專家-職能治療師王宏哲表示:「許多爸媽帶小朋友來測試發展時,驚覺小朋友竟然連基本的積木、仿拼、迷宮都無法完成。」小朋友平常都在玩些什麼呢?


平面電腦、智慧型手機是大人們的新玩具,給予人們生活的便捷和全新的體驗感受,但這可不是小朋友應該要的主要玩具。幼童透過模仿、建構、學習來認識這個世界,從最基本的拼圖和積木推疊,讓孩子從中探索對稱、創造遊戲、交流分享;在一次次的積木遊戲中,透過空間的組合概念,增進手眼協調、手指靈活運用的能力。相較幾萬元的「2D平面遊戲」,雖然內容豐富可以新增擴充,但才幾百元的「3D立體遊戲」,培養孩子立體感及操作,其實才更符合幼童的需求。其實才更符合幼童發展的需求。


趨勢迷思-會用3C沒什麼好驕傲


網路上曾流傳一段名為「A
Magazine Is an iPad That Does Not
Work
」的影片,一位外國女童習慣用手指滑動IPad後,突然給他一本需要用手指抓取翻閱雜誌,小朋友仍舊是習慣性地用手指滑動。看過影片的人反應兩極,但純粹就生長發育的觀點來看,對嬰兒、幼童而言,手指的精細度練習對於感覺統合、手腦協調發展十分重要,幼童的發育有階段性,並對未來有長遠的影響。「數位發展是未來的趨勢」和嬰幼兒學習階段,是沒有關聯的兩件事。


現代孩子生得少,凡事想要給孩子最好的,但在過程中有太多自己思維的陷阱,你是否捨本逐末,反而揠苗助長。


愛用3C-手眼腦偏廢


每個孩子需要將他當做成人般尊重,但關於身體與大腦的發育,卻不能將大人習以為常的思維加諸在孩子身上。孩子的眼睛到4歲半後才發育成熟,除了先天性眼發育不良等因素外,嬰幼兒階段正是視力保健的重要時段,成人常看跳動螢幕(電視、電腦)對視力就已經造成傷害,何況是視力正在發育中的幼童呢?


孩子喜歡看平面電腦,其實就和喜歡看電視、玩電動沒什麼兩樣。因為孩子的眼球跟不上聲光媒體跳動的速度,這樣的落差讓孩子更覺得新奇而興奮;想要獲得更大的滿足而守著平面電腦不放。長期下來,除了對視力可能造成傷害外,最令人擔心的,是對「腦」的影響。


許多人認為玩3C產品研發出的小遊戲,能讓小朋友變聰明。但事實上,若養成沉迷3C遊戲與網路的習慣,容易造成大腦的頂葉(感覺運動區)特別發達,其他大腦區塊卻得不到相對的刺激,需要思考的區塊(例如:額葉)容易因無法得到充分的發展而顯得疲弱。和人不能偏食一樣,幼童的大腦發展,怎麼就能偏食呢?


嬰幼童的手指精細程度練習相當重要,尤其是對於2歲以前的嬰幼童,需要伸、抓、捏、握、放等手指運動,再配合眼睛的「看」、大腦的「想」,訓練手、眼、腦的協調能力。如果養成用「滑動」的手指訓練、和不斷地用手點擊,你真的相信,這能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3C保母和3C玩伴-養成小霸王


許多幼兒園的老師們反映,現今2歲以上的孩童普遍有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傾向,據職能治療師王宏哲觀察,前來兒童發展中心諮詢、檢測的2~3歲孩童,也比往年來得多;有的孩童甚至還出現假性過動和假性自閉傾向。因為許多父母不僅讓3C電子產品充做孩童的臨時保母,甚至也讓3C電子產品充做孩童的童年玩伴。


如果已經習慣在設定好的聲光遊戲中得到滿足,便容易缺乏由自己設計遊戲、和了解遊戲因果的動機。既然孩子從小連遊戲都是「填鴨式」,又怎麼能怪孩子缺乏主動積極的創造力?


人類的情緒非常複雜,與生俱來便有負面情緒(例如:哭泣、發脾氣),若將孩童的玩伴交給3C電子產品,長期缺乏情緒模仿對象的孩童,便無法產生行為連結,「自我」往上衝的後果,就是滿街的「小霸王」。既然孩子自幼的世界只有自己,缺乏父母陪伴、情緒引導、同儕影響、機會學習,又怎麼能怪他刁蠻任性?


市面上充斥著潛力開發的課程,許多幼童一開始的反應快、學習佳,但為何後來依舊有情緒困擾和專注力不足的情況?而我們不斷的說:現在的孩子怎麼了?請先反省,我們給了他什麼樣的環境和關愛?是不是他所需要的資源?


現代的孩子發展的快,卻不一定發展的好。


網路成癮的社會問題


研究顯示,孩子沉迷3C電子產品時的腦電波,和嗑藥的腦電波相同。網路成癮漸漸成為現今社會的「另類疾病」,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削弱新一代年輕人的心智。為了防治網路成癮對成人和青少年造成健康、憂鬱、社交障礙等問題,國內外皆已成立對應機構:韓國針對網路成癮大規模設預防諮商中心;台灣並有亞大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成立「中亞聯大網路成癮防治中心」。如果網路成癮的年齡不斷往下修,是件多可怕的事啊?


現代父母的新3C守則


其實3C產品不是不能玩,而是怎麼玩?玩多久?玩什麼內容。


兒童聯盟在今年(2012)發布的調查報告,有三成二的孩子在2歲以前就開始接觸3C電子產品,從中發現3C電子產品逐漸有「低齡化」、「保母化」、「成癮化」現象。兒盟提出新的「3C」演繹法,希望以父母的陪伴(Company)、溝通(Communication)、控制(Control),取代「3C保母」或是「3C玩伴」。


一般建議3歲以下幼童不宜接觸3C產品。若是想與孩子一同玩互動式遊戲,也要由父母挑選,經過分級的適齡遊戲;父母請記得在遊戲過程中,「陪同」與「引導」才是遊戲的主力,經由父母的示範,「互動式」遊戲發揮它的效益。限定每日的使用時間,一次的遊戲時間控制在15分鐘以內,最好一天加起來不要超過30分鐘。覺得很難嗎?不難不難,為了孩子的健康和專注力,請循序漸進地讓「3C父母」,取代「3C保母」吧。


3C電子產品本身是「中性的」,不需要被冠以惡名;關鍵就在父母的心態和對幼兒發育的基本了解,不讓「好的東西」,因為「錯誤的方式」而對孩子造成危害。


傳統的玩具:積木、拼圖、摺紙……對於培養孩子的創造力、專注力反而更有幫助,在推疊、組合之間,循序漸進地增進孩子手眼腦的協調能力。愛孩子,就不要讓他陷於四方型的「框架」中。


人生是否是一場比賽,也許不是交由父母來判定,我們不需過多的期盼要孩子贏在起跑點,但至少,不要因為錯誤的判斷讓孩子輸在起跑點。孩子的童年和你的人生都只有一次,別當低頭族了,用生活體驗換取無價的童年寶藏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兩個孩子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