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全面攔阻!秋冬進擊的小兒病症

育兒生活 11月號 NO.306

終於度過了漫長的炎炎夏日,時序進入了涼爽的秋天。但是,台灣的「秋天」還真是寥寥可數的秋「天」而非秋「季」,所以緊接著,寒冷的冬季很可能瞬間便會降臨,甚至一日溫差就高達10℃!在這樣的情況下,活潑好動的小朋友們更需要注意保暖,並且嚴防秋冬進擊的小兒疾病,尤其抵抗力較弱的寶寶更需要全面警戒多多提防。今年秋冬,就讓專業的小兒科醫師來陪伴爸媽和寶貝,全力攔截、共同抗戰,讓難纏麻煩的病菌紛紛退散!

PART-1:嚴防秋冬兒科6大疾病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徐任甫指出,秋冬好發的小兒病症,需要特別嚴防的包括:肺炎鏈球菌肺炎、細支氣管炎、流感、哮吼、輪狀病毒,以及異位性皮膚炎。以下將針對各疾病的特色、症狀、感染途徑、治療與照顧,與最重要的預防措施來一一詳細介紹,讓爸比媽咪和寶貝,都能夠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逐一擊敗這些萬惡的病毒和細菌!

秋冬呼吸道疾病
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湯國廷也表示,以秋冬呼吸道疾病來說,小朋友最需注意的主要是細支氣管炎、流感,以及肺炎鏈球菌肺炎,其中又以2歲以下的幼兒需特別小心,否則一旦得病,可能需要住院治療。另外還有哮吼,同樣也是秋冬常見的小兒呼吸道疾病。


CommonDiseases1:細支氣管炎
細支氣管炎是因為2歲以內的幼兒氣管比較細,免疫系統也不成熟,故不同於成人的支氣管炎,幼兒一旦氣管發炎,症狀有時一下會變得非常嚴重,,甚至導致呼吸困難,嚴重時需使用輔助呼吸器或插管治療。


特色
細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的下呼吸道疾病,導因於小氣道受到感染後造成發炎、黏膜水腫、分泌物增加因而阻塞。患者大多是2歲以內的幼兒,冬天及初春是流行季節。細支氣管炎的病原體最主要是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約佔50%,其他的病毒也會引起細支氣管炎,如副流行性感冒病毒、腺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鼻病毒及黴漿菌等。

症狀
細支氣管炎的潛伏期約為4天,最初的症狀有點像感冒(流鼻水、發燒、打噴嚏),2、3天後,痰音變多、咳嗽加劇、呼吸淺快且急促、食慾變差、睡不安穩,嚴重時病童會出現咻咻的喘鳴聲(類似哨子音),有胸骨下或肋骨下凹陷、鼻翼搧動及發紺,若不及時處理甚至會導致病童呼吸衰竭。呼吸道的症狀約需1至2星期才會完全恢復。約有一半的病童尚會合併輕微的腹瀉(大便較稀,但次數一天小於5次)。

感染途徑
細支氣管炎主要是經由飛沫傳染,多半是經由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家人傳染給小孩,但也有可能是病童間接接觸到帶有病原的眼、鼻、口分泌物而受到感染。

治療與照顧
目前細支氣管炎的治療並無特效藥,醫師的給藥也是以症狀治療為主(但非止咳藥)。由於產生咳嗽及喘鳴的主因是因為小氣道的痰多而造成阻塞,所以為病童拍痰顯得格外重要。

大多數病童食慾不佳及呼吸淺快,因此儘量採清淡、溫和的飲食,同時須注意水分的補充。吃藥沒改善的病童需要住院治療,讓病童睡氧氣帳,緩解呼吸窘迫的現象。

若病童出現高燒不退、呼吸費力及急促、嘴唇及指甲床發紫、無法入睡、活動力降低或缺氧發紺的情形,應立即回院就診。

拍痰的方式
讓病童趴在大人的大腿或床上,肚子下面墊一個枕頭,使得病童上半身向下傾斜(頭低屁股高),大人手彎成杯狀,在病童背部脊椎兩側、肺部的位置,由下而上、由旁往中間的方向扣擊,每側扣擊5分鐘,一天最少4次。利用手的扣擊產生空氣震動,使得附著在支氣管壁的痰液能因震動及姿勢引流而離開氣管管壁。執行拍痰的時間,應避免在進食前後1小時內,以免造成嘔吐。

拍痰後,離開氣管管壁的痰液不見得會從嘴巴咳出來,有些痰會從鼻腔流出或直接吞進胃腸道裏排出。

預防
*由於呼吸道傳染疾病傳染源是空氣,因此若為流行季節,盡量少去人多的公共場所或密閉空間,或是戴上口罩。
*父母或照顧者需避免抽煙,否則吸入二手煙的寶寶較易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和引發細支氣管發炎。
*哺餵母乳可減低新生兒感染細支氣管炎的風險,也可減緩發病的嚴重度。
*對於早產兒、慢性肺病變、先天性心臟病的幼兒,目前健保局有提供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施打疫苗,但為被動防疫,因此需持續追蹤。

主動防疫與被動防疫
防疫有兩種:(1)主動防疫:主動的把細菌的抗原注射到身體裡面,以產生抗體,讓體內自行建立防護網;(2)被動防疫:被動的施打抗體,便可有效阻擋病菌的入侵,但身體無法自行建立防護網,因此效用會隨著時間減弱,需按時施打才能具有強力的保護效果。

綜合評估

感染機率★★★★★

症狀嚴重度★★★~★★★★★

復原難度★★★~★★★★★

照護難度★★★~★★★★★

照護難度★★★~★★★★★

註:本文中所有綜合評估表,均由徐任甫主任評分,評分標準為:
*感染機率:具備極高傳染性為5顆★,中等3顆★左右,普通2顆★以下。
*症狀嚴重度:症狀特別嚴重、或容易引發嚴重併發症為5顆★,依此類推。
*復原難度:發病期很長,或症狀較難康復為5顆★,依此類推。
*照護難度:照顧所需的時間較多或需謹慎留意的細節較多為5顆★,依此類推。
*警戒度:屬於較危險的疾病分數較高,常見且容易康復的疾病分數較低。

CommonDiseases2:流感
湯國廷醫師談到,流感的重要性在於其爆發流行快速、散播範圍廣泛以及併發症嚴重,其所引起的併發症,有些可能導致死亡。最常見的併發症是肺炎,其他還有肌肉炎、心肌炎、心包膜炎、神經系統併發症與小孩的雷氏症候群。


特色
流感病毒可分為A、B、C三型,其中只有A型與B型會引起大規模的流行,C型流感因症狀比較輕微,較少被提及。台灣主要流行的季節性流感病毒有A型流感病毒的H3N2亞型與H1N1亞型,以及B型流感病毒等3類。病毒的外表有兩種被稱為H與N的抗原,根據這兩種主要抗原的不同,對於不同的流感病毒加以命名。而這些抗原很容易發生突變,當它發生重大突變時,因為所有人都沒有免疫能力,所以容易發生大規模的流行。而估計每年流行時,約有10%受感染的人有噁心、嘔吐以及腹瀉等腸胃道症狀伴隨呼吸道症狀而來。

症狀
流感為急性病毒性呼吸道疾病,主要致病原為流感病毒,常引起發燒、頭痛、肌肉痛、疲倦、流鼻涕、喉嚨痛以及咳嗽等,但通常均在2~7天內會康復。典型流感的潛伏期約1~4天,一般為2天。罹患流感的人,在發病前1天至症狀出現後的3至7天都可能會傳染給別人,而幼童的傳播期甚至可長達數10天。

感染流感時,以全身性的症狀為主,且症狀來得快又急且較嚴重,如高燒伴隨著寒顫、頭痛、肌肉酸痛、關節痛,而且因為流感病毒易於突變的關係,多數人沒有免疫能力,所以容易造成全家大小接二連三的生病

感染途徑
流感的傳染途徑,主要是透過感染者咳嗽或打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將病毒傳播給其他人,尤其在密閉空間,由於空氣不流通,更容易造成病毒傳播。另外,因為流感病毒可在低溫潮濕的環境中存活數小時,故可短暫存活於物體表面,所以也可經由接觸傳染,如手接觸到污染物表面上的口沫或鼻涕等黏液,再碰觸自己的口、鼻或眼睛而感染。

由於流感病毒是經由飛沫及接觸傳染,可於人潮擁擠處快速傳播,亦容易隨著旅遊及經貿、社交等活動,而加速疾病散播。以我國農曆春節為例,每年1至2月因逢流感流行高峰期間,返鄉人潮南來北往,疫情也可能隨著感染者的活動而擴散至各處,因此應多加留意與預防。

治療與照顧
感染流感病毒後,雖然大部分健康成年人於感染流感後可自行痊癒,然而少數患者會出現嚴重併發症,故感染流感後應儘速就醫,並依醫師評估,服用流感抗病毒藥劑或合併支持性療法治療。由於抗病毒藥劑在發病後的48小時內使用效果最好,所以當出現流感相關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以便及時診斷與治療。

目前國內使用的流感抗病毒藥劑主要為克流感及瑞樂沙,而目前已知這類藥物已有抗藥性的流感病毒產生,因此,就醫後應依照醫師評估及處方服用藥物,不可自行購藥服用,以避免抗藥性病毒產生。

預防
*預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按時接種流感疫苗。
*維持手部清潔,包括勤洗手、咳嗽或打噴嚏後更應立即洗手,以及不要用手直接碰觸眼睛、鼻子和嘴巴。
*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有呼吸道症狀時戴口罩,當口罩沾到口鼻分泌物時立即更換。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或用衣袖代替。有呼吸道症狀,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適當距離。
*流感流行期間,減少出入公共場所或人多擁擠的地方。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降低病毒傳播機會。
*注意飲食均衡、適當運動及休息,以維護身體健康。

施打流感疫苗
目前政府於每年10月1日開始,針對65歲以上老人、滿6個月至國小6年級兒童、醫事衛生等防疫相關人員、禽畜養殖與動物防疫相關人員、機構住民、罕見疾病、重大傷病、50至64歲高風險慢性病患及孕婦等,提供公費季節流感疫苗接種。

由於接種流感疫苗的保護效果於6個月後會逐漸下降,且每年流行的病毒株可能不同,建議應每年接種流感疫苗,以獲得足夠保護力。流感疫苗最常見的副作用是局部酸痛,其程度大多很輕微而不至於影響日常生活。

綜合評估

感染機率★★★★

症狀嚴重度★★★~★★★★★

復原難度★★★~★★★★★

照護難度★★★~★★★★★

照護難度★★★★

CommonDiseases3:肺炎鏈球菌肺炎
肺炎鏈球菌是一種細菌,又稱為肺炎雙球菌。肺炎鏈球菌是造成成人或兒童侵襲性感染的最主要致病菌,嬰幼兒與老年人是最容易遭到肺炎鏈球菌侵犯的族群。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IPD)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及65歲以上長者。而幼兒年紀越小,感染肺炎鏈球菌後所產生的併發症越多。


特色
肺炎鏈球菌侵入人體最常發生的部位是在鼻咽部。當嬰幼兒身體健康時,肺炎鏈球菌早已潛藏在嬰幼兒的鼻腔中,5歲以下嬰幼兒可能有高達90%的帶菌率,只是先暫時按兵不動。

而細菌進入呼吸道,需要病毒當開路先鋒,也就是說,若嬰幼兒感冒,抵抗力就會下降,病毒可能率先破壞小朋友的鼻腔黏膜,進而增加肺炎鏈球菌入侵的機會。一旦肺炎鏈球菌入侵寶寶的血液與各器官,將可能引起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重症,如肺炎、敗血症及腦膜炎等。

其中,台灣目前盛行的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以血清型19A的感染比例最高,由於血清型19A具有高侵襲性、高抗藥性與高盛行率等「三高」特性,請家長千萬不要輕忽。

症狀
徐任甫醫師指出,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初期的確與一般感冒很像,若是一般感冒,發燒約2〜3天,但過程中,發燒的頻率會越來越少、溫度越來越低,等發燒期結束,也不見喘的情況發生,即會逐漸好轉;但如果超過72小時仍在燒,且會喘、明顯有咳嗽,整體狀況越來越差,有的寶寶還會喊「肚子痛」,父母就需有警覺「這可能不是一般感冒」,應儘快帶寶寶至有X光設備或抽血檢查的醫院就醫,並應由兒科醫師診斷。而若是小於3個月的寶寶,一有感冒症狀,就應儘速就醫,因為懷疑可能是更嚴重的疾病所造成。

感染途徑
一年四季均有肺炎鏈球菌感染病例發生,但以冬季至春季為高峰期。傳染方式可經由人與人之間直接接觸,或經由吸入含有此病原菌之呼吸道分泌物微粒而得,但通常需要長時間或密切接觸才易遭受感染。潛伏期因疾病而有所不同,可能很短,約1至3天。

治療與照顧
感染肺炎鏈球菌肺炎,目前僅能採用支持性療法加上抗生素治療。若幼兒出現持續高燒不退、精神活動力變差、呼吸急促等情形,建議送醫做進一步處理與治療。

預防
*平時勤洗手。若是外出,建議攜帶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可隨時進行手部清潔,以降低手上的含菌量。
*避免出入密閉的公共場所,尤其1歲以下的孩子最好少帶至公共場所。
*避免讓孩子接觸生病的人,若無法避免接觸,請幫孩子戴上口罩。
*置身室內時,務必保持空氣流通。
*目前最有效的主動防疫,就是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尤其是2個月大的寶寶,通常鼻咽腔尚未帶菌,如果能及早施打疫苗,及早讓體內建立防護網,即可有效阻擋細菌的入侵。

肺炎鏈球菌疫苗的重要性
肺炎鏈球菌疫苗依照開始接種年齡不同,而有不同的應接種劑次,共需接種1至4劑,最早在寶寶滿2個月起即可接種。為防止出現防疫空窗期,完整的接種計畫建議寶寶滿2個月就先施打第一劑疫苗,滿4、6個月時再各接種一劑,第四劑在1歲半前完成接種,才能使疫苗產生最佳的保護效果。

綜合評估

感染機率★★★★★

症狀嚴重度★★★~★★★★★

復原難度★★★~★★★★★

照護難度★★★~★★★★★

照護難度★★★~★★★★★

CommonDiseases4:哮吼
哮吼其實是一群症狀的總稱,導因於咽部會厭、聲帶處發生嚴重發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阻塞。


特色
哮吼典型的症狀包括聲音沙啞(聲帶發炎)、嘶吼性咳嗽(狗吠式咳嗽)、吸氣時喘鳴。造成幼兒哮吼的原因以感染性哮吼為主,一般以病毒性哮吼最多,最常見的為副流行性感冒病毒,但也有細菌所引起的,症狀較為嚴重。

哮吼多發生在6個月到4歲之間的小孩,一年中以較冷的季節發生率較高。在白天或晚上都會發作,但晚上則會更厲害。

症狀
初期1至3天會有一般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如咳嗽、流鼻水、發燒;之後聲音變沙啞,喉嚨緊縮發出如狗吠的咳嗽聲,吸氣時會發出喘鳴聲,胸骨上端、肋間或肋緣凹陷。病情輕重不一,嚴重者會有缺氧發紺。

哮吼和哮喘(氣喘)是不同的兩個病。哮喘是下呼吸道的細支氣管收縮,所以呼氣比吸氣困難,臨床上常見呼氣時會有咻咻的喘鳴聲。哮吼症則是上呼吸道的聲門下氣管腫脹,因此吸氣比呼氣困難。

感染途徑
哮吼同樣屬於呼吸道疾病,主要亦由飛沫傳染。引起哮吼的病毒具有傳染性,尤其在開始發病的幾天。因此應讓生病的孩子留在家中,不要上學或去日托,直到退燒並且咆哮狀咳嗽消失。盡可能地使孩子遠離年幼的嬰兒(2個月以下)。

成年人也會被引起孩子哮吼的相同病毒感染。但是,成年人和較大年齡兒童的氣管更加粗大,免疫系統也較為完善,因此病情較輕,看起來更像感冒。

治療與照顧
湯國廷醫師建議,幼兒得到哮吼時,醫師會依病情輕重而給予不同程度的治療,治療的原則在維持適當的氣體交換。經過治療,聲音沙啞及狗吠聲在3、4天內大部分可以改善,但之後痰音會變較明顯,有時嚴重起來,仍可能出現呼吸窘迫的現象。沒有呼吸窘迫的患者可在門診治療,有明顯呼吸窘迫則需住院治療。住院的患者會給予潮濕的氧氣,防止氣道分泌物乾燥並提供氧氣。

居家照顧注意事項:因為哭鬧會使呼吸更加困難,所以需盡量安撫小病患;維持足夠的水分;利用家中淋浴的霧氣給幼兒呼吸,霧氣或蒸氣可以讓幼兒覺得較舒服。

注意觀察幼兒的病情變化,若出現下列情況應儘速就醫,以免危及生命:
1.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喘)
2.嘴唇發紫
3.胸骨上凹陷或肋緣凹陷
4.無法吞口水
5.精神活動力差

預防
*最常見的副流行性感冒病毒所引發的病毒性哮吼,目前並無疫苗可預防,但可循一般感冒的預防方式,譬如避免去公共場所或戴口罩隔離。
*施打流感疫苗也可減少感染哮吼的機會,因部分哮吼有可能是經由流感所引起的。

 

綜合評估

感染機率★★★

症狀嚴重度★★★

復原難度★

照護難度★★

照護難度★★★

秋冬腸胃道疾病
雖然炎熱的夏天食物容易腐壞,易於引發腸胃道疾病,但是秋冬其實同樣需要嚴加注意,因為病毒、細菌依舊無所不在,而且萬一幼兒發生嚴重的嘔吐、腹瀉、肚子痛等症狀,心急如焚的家長這時不但要火速幫寶貝清洗乾淨,還需同時注意保暖問題以避免著涼。若能預先了解秋冬腸胃道疾病的感染成因、治療照護與預防方式等,便能早一步遠離病症的侵害。

CommonDiseases5:輪狀病毒
徐任甫醫師表示,秋冬一定要小心防範的頭號腸胃道疾病,便是輪狀病毒。全世界每1分鐘,就有一個小孩因為嚴重的輪狀病毒感染造成死亡;在台灣,則有一半的幼兒腸胃炎住院是因為輪狀病毒,每5位小朋友就有1位因為嚴重的輪狀病毒感染而就醫,因為輪狀病毒而住院的比例更高達47%,是非常常見的嬰幼兒感染疾病。

特色
輪狀病毒是因為它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外觀如輪子狀而得名,流行的季節為每年的冬季與春季,且以6個月到5歲的幼兒為感染高危險族群。腸胃病毒感染中,尤以輪狀病毒所造成的傷害最嚴重。輪狀病毒是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病毒,只要10隻病毒株進入寶寶體內就會致病!幾乎每個5歲以下的小朋友都曾感染,約9成的感染發生在寶寶3個月至3歲之間,年紀越小,感染的病情越嚴重。

症狀
輪狀病毒的傳染以腸胃為主,潛伏期約為1到3天,初期症狀會有嘔吐、腹痛、發燒等現象,接下來就會開始出現頻繁的水洩,病患也可能有咳嗽、流鼻水等上呼吸症狀,且年齡越小的幼兒症狀越嚴重,有些病患甚至一天會拉肚子好幾十次,尤其排泄物中的病毒可是以千萬隻計算,家長清理排泄物方式若不當,還會令病毒侵襲嬰幼兒泌尿道,後果不堪設想。

在台灣,輪狀病毒是小孩腹瀉住院的主要原因。輪狀病毒通常侵犯小腸前段,也就是主要進行消化的地方,當腸道受到感染時,會使得小腸絨毛上頂端含有大量乳糖酶的部分脫落,如果這時候再餵吃含有乳糖的食物時,則會造成吸收不良和像蛋花湯樣的水瀉,同時因為乳糖在肚子中發酵,就讓大便帶有酸味,有時甚至有血絲出現。如果沒有及早處理乳糖不耐的問題,小嬰兒有可能就會演變成慢性腹瀉,影響寶寶的生長與發育。

幼兒若有活動力變差、嗜睡、昏迷、抽搐、體重劇降、小便量少、哭泣時眼淚不多、嘴唇乾裂、皮膚乾燥、休克現象需趕緊送醫。

感染途徑
輪狀病毒的感染力甚強,會經由空氣吸入或因碰觸沾滿了病毒的表面經由手指,而從口腔進入體內感染。

治療與照顧
目前並沒有有效對抗輪狀病毒的藥物,所以治療上以症狀治療為主,也就是補充水分及電解質。如果幼兒持續嘔吐,無法進食,而且持續嚴重腹瀉,最好注射點滴,以有效補充水分。如果症狀尚屬輕微,應設法讓小朋友經口攝取因為嘔吐及腹瀉而流失的水分跟電解質,可以讓小病童喝一些電解質水。飲食的部分,通常只要經過短暫停止餵食,便可恢復餵食病童少許白開水,再慢慢餵食清淡飲食(例如稀飯),避免油膩或太甜的食物。

預防
*預防輪狀病毒感染最直接及有效的方法是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哺餵母乳時仍可使用疫苗,疫苗已證實不會受到母奶抗體中和,不論配方奶或母奶寶寶皆可使用。
*吃母奶可以提供寶寶額外的免疫力,所以吃母奶的寶寶比較不會遭輪狀病毒感染,即使感染,症狀也會比較輕微。
*’理論上只要阻斷輪狀病毒的傳染途徑,就可以預防輪狀病毒感染。病患的家長要妥善處理輪狀病毒感染病童的大便,避免污染環境。嬰幼兒要注意不要「病從口入」。但是因為嬰幼兒不懂事,隨時可能用手摸到受病毒污染的環境,或把受污染的東西拿去吃,實際上很難靠注意環境清潔與多洗手等方法有效的預防輪狀病毒。
*年齡較大的兒童則可鼓勵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勤洗手、做好居家環境整潔等。

 

輪狀病毒口服疫苗
輪狀病毒侵襲力驚人,建議務必在孩子出生後8個月內口服輪狀病毒疫苗。目前市面上的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分別有「兩劑型」與「三劑型」這兩種疫苗,可以讓寶寶接種來預防嚴重的輪狀病毒感染。口服的輪狀病毒疫苗,一般在寶寶6週大之後就可以口服第一劑,第二劑與第一劑間只需間隔4週,若是口服的兩劑型輪狀病毒疫苗,最晚需在6個月大前接種完畢即可。

口服三劑型的輪狀病毒疫苗則需在8個月大前接種完畢,讓寶寶及早獲得完整的保護力。口服輪狀病毒疫苗可以和其他的疫苗同時使用,如:五合一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B型肝炎疫苗,並不會影響彼此的免疫效力。

由於輪狀病毒有多種血清型,雖然得到某一型後,可對此型終身免疫,但對其他型仍有可能感染,只是症狀會減輕。而現有疫苗對所有輪狀病毒感染腸胃炎預防效果為72~74%,對於輪狀病毒造成的嚴重腹瀉,它們可提供85~98%的保護作用。

綜合評估

感染機率★★★★

症狀嚴重度★★★~★★★★★

復原難度★★★~★★★★★

照護難度★★★~★★★★★

照護難度★★★★

秋冬皮膚疾病
相較於呼吸道和腸胃道的疾病,秋冬好發的皮膚疾病通常並非經由傳染得到,而是本身的體質問題。看著寶貝紅腫發癢的皮膚,令家長心疼焦慮不已。究竟該如何防範?如何治療?請看小兒科醫師的專業建議。

CommonDiseases6:異位性皮膚炎
徐任甫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是小朋友常見的皮膚疾病,根據統計台灣約有8~10%的小朋友會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而困擾,特別是在半個月到12歲中間的小朋友,而且主要症狀大致為紅、腫、癢的外顯行表徵,對於小朋友來說,會有難耐不適的感覺,特別是平日會一直抓以外,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也會因為癢感而不好睡,其實不只對小朋友有影響,對爸媽來說也是相當苦惱。

特色
目前認為異位性皮膚炎主要有可能是本身具備了過敏體質或是基因的突變,導致小朋友的皮膚角質層較容易破損,因此當外在過敏原接觸後,就會引發寶寶的一連串過敏反應。而且由於寶寶無法控制性的抓癢,會讓傷口更不好癒合,導致有更高的機率接觸到過敏原而產生重複性的發炎反應。

症狀
湯國廷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常與脂漏性皮膚炎、接觸性皮膚炎混淆,不過最大的區別是異位性皮膚炎會反覆的發作,而且通常2個月大後才出現。

大多數異位性皮膚炎開始發生在嬰兒期,通常為2至3個月大時開始發病,持續約2至3年左右。在臉部雙頰、頸部、前額部及頭皮部出現泛紅、濕疹樣變化,有時更會因發癢搔抓而造成結痂、滲出液、脫皮的狀況。癢的情形尤其以夜間最嚴重。這段期間的異位性皮膚炎通常是一個慢性的病程,病情時好時壞,約50%會在1歲半之前痊癒,另外一半的病情則會延續至幼兒期。匍匐爬行後,病變可以擴展至四肢的伸側與手腕。

幼兒期皮疹的分佈與嬰兒期異位性皮膚炎不同,幼兒期皮疹分佈較廣,遍及身體,四肢伸側、臂彎、膝蓋窩等皮膚皺摺,此時紅斑不明顯,水泡較少,以丘疹為主,但由於長期搔抓,會逐漸出現苔癬化。

引發病因
異位性皮膚炎的確實病因未明確,可能與免疫系統有關,且與環境息息相關。研究發現,嬰兒期異位性皮膚炎約有50%與食物過敏有關,如果嬰兒時期因食物過敏而產生皮膚症狀或腸胃道症狀,將來就有極高的可能性轉變成為過敏性鼻炎或氣喘病患。另外,常見的惡化因子還包括:皮膚乾燥、感染、出汗、壓力大及接觸到刺激物質。

治療與照顧
目前醫學上針對異位性皮膚炎的分級都是以0〜4分作分級,依照小朋友的紅腫癢等情況不同進行區分,輕中度異位性皮膚炎可以用保濕乳液達到緩解,中重度的則可以再搭配類固醇與口服抗組織銨等作共同性治療。

由於異位性皮膚炎會讓皮膚角質層受損,這樣不但會讓皮膚有傷口外,也會讓皮膚的保水度下降,因此一般的治療上,保濕以及滋潤就顯得格外重要。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的保濕型產品(如:乳液、乳霜等)都可給予寶寶好的滋潤跟保水效果,不過除了傳統型的治療外,其實現在市面上還有經過認證的醫療型保濕敷料,除了效果有經過認證外,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效果也是有經過臨床試驗認可,這類型的產品除了可提供有效的症狀舒緩外,也有相當的品質保證。

另外要特別提醒家長的是,很多父母親為了防止寶寶抓傷自己,會給寶寶戴上手套,甚至用細繩固定綁緊,但對於寶寶來說,除了無法抓癢將感到更痛苦外,細繩也很可能會勒到寶寶的手腕而影響血液循環。重點應為徹底解決搔癢問題,才是讓寶寶舒服健康的關鍵。

還有,使用類固醇藥膏時需特別謹慎,尤其在敏感部位擦完藥後馬上包尿布悶住,如此可能會讓過多的藥力吸收進入寶寶細嫩的肌膚,恐導致不良影響。

異位性皮膚炎雖然常見,但其實不難控制,只要配合醫師的建議治療,就可以幫助快速控制病情。

預防
*除了發病期間的症狀舒緩與治療外,平日對於小朋友的皮膚保養就更顯重要,因為平日如果有提供足夠的皮膚保養與修護,便可降低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病機率,也可以減少小朋友的生活困擾。
*避免過度沐浴,少用肥皂及清潔劑,如此可避免皮膚更乾燥,可在沐浴後立刻適量使用不含藥性、香精、防腐劑之保濕乳液。
*減少與粗糙、過緊或刺激性衣物接觸,最好穿棉質的衣服,避免羊毛、尼龍等衣料。
*剪短指甲以減少搔抓帶來的皮膚損害。
*保持環境適當的溼度(50~65%)和溫度;流汗或直接暴露於寒冷、乾燥的情形下會使病情更加惡化。
*由於部份的嬰兒肇因於對配方奶中的牛奶蛋白產生過敏,此時可改用水解蛋白配方奶粉;若哺餵母奶,則應考慮是否母親的飲食中有會產生過敏的食物。年齡較大的兒童則應避免食用會引發過敏的食物。
*相較於益生菌來說,母奶更能有效改善寶寶體質,能讓寶寶的膚質狀況較佳,也較不易得到異位性皮膚炎。

綜合評估

感染機率★★★★★

症狀嚴重度★~★★★★★

復原難度★★★★★

照護難度★★★★★

照護難度★★★

PART-2:預防疾病9招總整理
看完秋冬需嚴防的6大幼兒疾病後,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最後再綜合醫師們的叮嚀,為爸比媽咪整理預防疾病的終極9招,讓寶貝健康久久沒病痛:


1.該打的疫苗一定要打:會做成疫苗的,便代表這種病症一旦得到會是比較嚴重的,而且通常僅能用支持性療法,譬如肺炎鏈球菌、流感、輪狀病毒等。所以舉凡公費或自費的防疫措施,有需要一定要記得按時施打或口服。


2.隨時隨地勤洗手:勤洗手絕對是杜絕病媒的基本衛生習慣,除了吃東西前、上完廁所和回家立馬洗,也要注意「濕、搓、沖、捧、擦」的確實清潔步驟。


3.流行季節避免出入公共場所:為避免空氣中的飛沫傳染或物體的接觸傳染,在疾病爆發的流行期最好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或密閉空間,或者務必戴上口罩隔離。


4.手指勿接觸眼口鼻:避免小朋友揉眼睛、挖鼻孔或吃手指,以免病菌無孔不入。


5.大人回家需先洗淨更衣:大人下班回家後,除了馬上洗手也最好同時清洗臉部(能直接洗澡更佳),並換上乾淨的居家服才去接觸小朋友,以防外界病菌入侵。


6.均衡飲食,早睡早起:讓小朋友養成均衡飲食、早睡早起的習慣,絕對是增強抵抗力的不二法門!


7.培養運動習慣,多曬太陽:讓小朋友常去曬曬太陽、跑跑跳跳,也是固本培原、強身健體的好妙方。


8.時時注意保暖:秋冬氣候多變,室內外也有溫差,除了採用洋蔥式穿法,風大的地方也可戴上毛帽、圍巾與手套。另外剛睡醒時尤其要注意保暖,起床可先加件衣服或穿好襪子再起身,接觸室外冷空氣前,也可戴上口罩保護口鼻免受刺激。


9.避免過度沐浴:秋冬氣候乾冷,很可能引發冬季癢或皮膚問題,因此除了可為寶貝準備不含酒精香精的保濕乳液,也需注意勿過度清潔,尤其嬰幼兒不建議每天一定要使用沐浴乳和洗髮精,看小孩的狀況而定。

徐任甫
現職:林口長庚兒童醫院主治醫師、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長庚醫院助理教授、廈門長庚醫院主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畢業、國立台灣大學管理學院EMBA碩士班

湯國廷
現職:台大醫院北護分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北馬偕醫院小兒胃腸科研究醫師、陽明大學醫學系臨床講師、台北護理學院附設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

*更多內容請參考:【BabyLife育兒生活】2015年11月號。http://www.mababy.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兩個孩子的媽 的頭像
    兩個孩子的媽

    健康資訊交流站

    兩個孩子的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